诸葛亮去世之后,三国历史正式进入“后诸葛亮时代”。许多读者常常在五丈原之后便失去兴趣,认为故事已然落幕。然而实际上,此后的历史仍充满跌宕起伏的情节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,便是钟会与姜维之间的复杂关系。他们既是战场上的对手,又最终发展到结拜兄弟的程度。作为一名降将,姜维为何能得到钟会如此深切的信任?笔者认为,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。
第一,姜维的身份特殊
在钟会眼中,姜维与一般的蜀汉将领截然不同。他既不属于刘备旧部的荆州系,也不是益州本土培养的势力,而是当年在抵抗诸葛亮入侵时走投无路,被迫投降蜀汉的曹魏旧将。这一点本身就让钟会觉得他与蜀汉核心集团格格不入。尤其是诸葛亮去世后,姜维与蜀汉的唯一情感纽带彻底断裂。更雪上加霜的是,近年来他多次遭到宦官黄皓的排挤与陷害,还屡屡被后主刘禅斥责和冷落。由此看来,姜维在蜀汉内部并无容身之地,其归顺魏国几乎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。更为关键的是,姜维除了本身能文能武之外,在向钟会投降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极高的情商。他言辞得体,处处投其所好,让钟会感到无比舒心。如此全能而细腻的人物,钟会怎会不生出信任之心?
第二,钟会的现实考量
蜀汉灭亡后,钟会内心的变化是巨大的。手握数十万大军,又刚刚收降姜维部众,他的实力急剧膨胀,野心自然随之滋长。他此时有两条路可走:第一是带兵回朝,交出兵权,等待司马氏的奖赏。然而历史中类似的结局早已警示过他——得功者往往兔死狗烹,尤其面对冷酷无情的司马氏家族,前途实难保障。第二条路则是与姜维合作,凭借蜀地资源,自立门户,甚至可能开创如同刘备那样的新局面。若运作得当,不仅可以南下对抗邓艾,北上夺取关中与雍凉之地,甚至有可能割据一方。现实的选择摆在面前,钟会自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。而要实现这条路,首要条件就是必须信任姜维。
展开全文
第三,惺惺相惜与共同敌人
诸葛亮与司马懿相继去世之后,姜维与钟会成为新的旗鼓相当的对手。在剑阁一战,两人各率大军,互相僵持,谁也奈何不了谁。棋逢对手的感叹之余,他们之间必然生出惺惺相惜之情。此外,二人身份相似,都掌握本国最精锐的部队,也都因此成为本国君主心中难以放心的对象,随时可能被猜忌。换句话说,他们都处于“胜则功高震主,败则遗臭万年”的历史困境之中。更重要的一点是,两人有着共同的敌人——邓艾。对于钟会而言,邓艾先入成都,夺走了头功,令自己功亏一篑;对于姜维来说,邓艾迫使刘禅投降,令自己在剑阁的坚守变得毫无意义。共同的仇恨,使他们心理上更容易走近。毕竟,敌人的敌人,往往能成为朋友。
第四,刘禅的投降已成定局
在古代的价值观中,忠君报国是将领们拼死奋战的根本动力。姜维在剑阁孤军奋战,其根本目的无非是保全刘禅及蜀汉政权。然而随着刘禅投降,这一最高目标已经彻底丧失,姜维再顽抗也只是徒劳。换句话说,他已没有继续虚伪坚守的理由。钟会正是看准了这一点,认为姜维并无诈降的动机,从而在潜意识中对他完全放下戒备,并给予了最大的信任。
综上,姜维之所以能够迅速获得钟会的认可,不仅因为他个人的特殊身份和高超的处世技巧,更因为钟会自身的野心与处境需要,以及二人共同面对的敌人和现实局势。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背景下,两位原本的死敌,竟能走向结拜兄弟的关系,这正是三国后期最令人唏嘘的历史一幕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